天猫、淘宝等电商巨头已显露出巅峰之势,多数人认为它们已达至巅峰。然而,如此庞大的体量若欲实现再次的爆发式增长,似乎异常艰难。这便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难题所在。

增长的瓶颈

如今,天猫和淘宝的规模已十分庞大。过去,它们的增长得益于中国电商的迅猛发展。然而,如今达到如此规模,想要持续快速增长变得相当困难。从市场拓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从2010年到2020年,城市电商市场的年均增速从20%降至10%。在市场份额已经很高的市场,寻找新的、大型的增长区域变得越发困难。在现有客户群体中,采用传统方法挖掘消费潜力,效果并不显著。

此外,那些忠诚度较高的老顾客的消费行为已基本稳定。以一线城市的老顾客为例,他们在淘宝和天猫上的消费增速已经放缓。据阿里进行的调研显示,这些老顾客每年的消费增长仅在5%至8%之间,这样的增长幅度难以带动整体的快速增长。

农村电商的潜力

农村电商领域尚待深度挖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在乡村的广泛传播,农村电商得以实现。以东部沿海部分较富裕的乡村为例,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已超过八成。过去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推广,成效并不理想。相较之下,运用马太效应的长尾效应或许能带来更佳效果。换言之,一旦在农村市场取得良好起步,吸引少量消费者,便能自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天猫和淘宝拥有独特的优势,它们构建了完善的电商平台。若进军农村电商领域,只需对城市成功的经营模式稍作调整,便能在不费太多劲的情况下逐步掌控市场。例如,简化农村电商的操作界面,使其易于理解,并结合适合农村特点的物流配送系统,便能够轻松拓展农村市场。

品类与用户扩充策略

用户拓展起初是国内外同步进行。国内方面,渠道深入至农村地区;而在国外,则是进行国际化扩张。天猫在这方面有很多举措。比如,由于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且文化相似,东南亚国家成为优先拓展的目标。仅以泰国为例,就有超过100万的月活跃用户访问天猫国际。在品类扩展方面,天猫的行动常被忽视。实际上,天猫与淘宝的定位是有区别的。

天猫通过打造标准化商品来连接供应链途径,而淘宝则供应那些不纳入大规模供应链的非标准化产品。近期,品牌商对电商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过去,品牌商担心销售渠道和价格体系会被扰乱。如今,他们意识到电商趋势不可逆转,因此调整了策略。以某知名服装品牌为例,过去它对电商持抵制态度,但现在不仅加入了天猫,还在那里推出了新品。

电商市场的平衡趋势

许多人误以为B2C和C2C之间是敌对竞争。他们觉得B2C势头强劲,C2C就会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电商市场成熟后,用户对商品购买渠道有了明确选择,两者各有所长,并不存在互相消灭的竞争。调查发现,消费者购买标准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B2C,而非标准商品则倾向于C2C。

B2C与C2C的市场将趋于均衡,波动性将减小。在欧洲的某些发达国家,电商平台已发展成熟,B2C与C2C的份额比大约维持在六比四,这个比例多年未变。

传统零售商的挑战

万达这类传统零售企业看到电商潮流后,着手打造自身的防御体系。他们的目标清晰,要么从电商中盈利,要么将顾客留在自家的消费圈子里。他们认识到,直接与电商正面交锋可能会遭遇挫折。

万达实行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策略,周末促销活动既在线上展开,也同步在实体店进行。线上提供优惠券供线下消费使用。这种做法对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零售商拥有实体店铺,消费者对线下购物有情感上的依赖,因此流失率相对较低。

消费者坐收渔利

天猫等电商平台与传统零售业展开激烈竞争,消费者却成了旁观者。传统零售业通过多种手段留住老客户,而电商则持续拓展新客户群体。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双方纷纷推出各类优惠和服务。比如电商的购物盛宴,提供众多优惠券和低价商品。传统零售业的会员日也常常推出超低价促销活动。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从中获益。不论竞争结果如何,消费者始终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