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11”投入与消费趋势

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在“双11”活动中投入颇多,积极举办促销活动以答谢消费者。订单量激增,反映出高端消费趋势愈发明显。大牌及进口商品在“双11”期间特别受欢迎,升级类商品销量增长迅速。此外,精神文化和服务类消费也迎来快速增长,消费者的购物车中商品种类更加丰富。

今年在京东举办的“双11”购物节中,消费趋势一目了然。众多知名品牌和外国商品受到热捧,尤其是那些能提升生活品质和带来享受的商品,销量尤为显著。这表明,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和种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看重价格。

消费角色的十年转变

十年前,“双11”购物狂欢日,主要由制造商和品牌商引领。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主要看重价格。那时,商品价格低廉是吸引他们下单的重要因素。制造商和品牌商决定卖什么,消费者则决定买什么,形成了一种模式。

当前形势已有很大变化,十年后的“双11”购物狂欢日,生产商和品牌商需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借助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预判消费者的偏好,随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安排生产和推广。众多畅销商品便源自这种“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生产模式。

大数据驱动的定制爆款

天猫在消费者定制这一领域,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它精准勾勒出消费者的轮廓,预测哪些商品会受到青睐。这些针对消费者需求量身定制的商品,在“双11”购物节期间,常常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借助大数据的生产模式让产品更贴近消费者的喜好,这提高了销售的成功率。它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定制化的需求,也为生产商和品牌商带来了更宽广的利润空间。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

有人觉得,经过十年的“双11”盛典,阿里集团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将数字资产和云计算技术相结合,孕育出了“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该系统有助品牌、商家和企业加速数字化变革。

利用这套系统,品牌和商家能更透彻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达到精确的营销和生产目的,这样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这也让整个电商领域变得更高效、更智能。

实体商业的十年转变

过去十年间,实体商业对“双11”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的质疑,直至今年全面参与其中。今年,饿了么与口碑合作,使得全国350万家实体店铺加入了“双11”的行列。家乐福的销售额较平日增长了六倍,吸引了大量顾客,同时也实现了销售量的显著增加。

过去,苏宁的实体店常被消费者视作试用品点,消费者挑选好商品后便选择网上下单。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实体零售在“双11”期间面临的困难,以及在与网络销售对抗时所处的劣势。

实体零售的逆袭之路

苏宁对经营手段进行了调整,整体状况有了显著好转。它们实现了线上线下一致的商品定价和营销手段,有效消除了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的疑虑。接着,苏宁将线上线下数据资源进行了整合,对线下服务进行了改进和扩大。

线下店铺不仅负责网络订单的配送和后续服务,还把试衣间和体验店改造成了新型的购物空间,这种做法在新兴的零售业态中显现出其独有的魅力。这一变化表明,实体店若能巧妙运用大数据并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就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大家对“双11”过后,实体商业将迎来哪些新变化和进步有何见解?欢迎留下您的看法,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