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硬件领域,挑选处理器总让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正如作者在众多CPU间难以抉择。这种情况,许多电脑用户都曾遇到过,确实是件让人头疼的事。
初识CPU现状
众多电脑使用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升级到高性能处理器。比如,作者在笔记本上仅使用了2/4核心的处理器,台式机也仅限于4/4核心的i5-7500和i5-4460。每种处理器都承载着它的时代特征。以作者提到的老版CPU天梯图为例,其排名在300名左右,得分大约6900分,这明确标示了它们的性能等级。许多普通用户即便电脑性能已达到这一水平,也依然在使用,只因缺乏更换的动力。
挑选CPU时需多角度考量,性能固然重要,但作者提到的这两款CPU无需额外购买电源,这也是一大实用优势。这让那些不愿在电源上多花钱的用户有了选择。而且,与i7-3520M相比,它们性能提升了约1.5倍。这说明,尽管在天梯榜上排名不靠前,但与自家的旧电脑相比,性能还是有所提升的。
散热与电源的考量
当我们遇到独立显卡与处理器组合时,常会对其散热性能感到忧虑。作者指出,通过自行制作散热窗口,采用双热管或散热管散热器,以及优质的散热硅脂,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度,使电脑在待机时温度保持在50至60度,全负荷运行时温度在80至90度之间。在实际情况中,例如小型工作室的电脑,由于空间限制难以安装完善的散热系统,若能实现如此有效的散热,便能解决一大难题。此外,如果无需更换电源,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然而,不同功率的CPU各自有不同的表现。两款35W的CPU性能相当接近,四款45W处理器的性能差异也不太明显。然而,咨询卖家后得知,他们更倾向于推荐35W的CPU。对于同样是45W的处理器,他们则因为担心散热问题而不太推荐。这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感到纠结,一方面想要追求性能更强的45W处理器,另一方面又担心散热问题可能损害电脑的使用寿命。
缓存的影响
作者希望直接实现升级,他觉得8M的缓存比6M的缓存更优一些,这确实是在挑选CPU时不能忽略的一个考量点。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缓存就像是一个临时的储藏室,其容量越大,就能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试想一下,在处理大量数据的工作环境中,例如影视后期特效制作,需要处理大量的素材和中间数据,如果缓存容量更大,那么电脑的处理速度就会更加高效。而在频繁切换不同工程文件时,较大的缓存对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有着显著的帮助。
同时,缓存容量与价格可能存在差异。一些电脑爱好者可能会因价格因素而犹豫是否购买缓存更大的CPU。缓存并非单纯的数字,它影响着实际使用体验。从日常办公文件打开速度,到大型软件运行时的反应速度,都与缓存大小密切相关。
显卡对比
观察电脑的显卡区域,作者指出位于CPU左侧的NVS 5400M显卡,其显存容量为1G,现时的性能显得相当落后,甚至不及现今的集成显卡630。在较早的时期,这样的显卡或许还能应对一些基础的图形处理任务。回想十几年前,即便是小型绘图工作室,使用类似性能的显卡也能完成简单的平面设计草图绘制。
电脑技术迅猛进步,使得游戏画面从基础的2D演变至精致的3D,同时,视频制作也迈向了高清乃至4K级别。这样的显卡已无法应对这些新要求。比如,用它来玩当下流行的3A大作,几乎无法保证画面的流畅。
烤机测试准备
在烤机测试前,作者先做了准备工作。他们装好了键盘和外壳,还重新安装了系统,这样做可能是为了确保测试环境的纯净。此外,他们还为不同设备分配了内存,比如测试设备用了8GB加4GB,而技嘉小主机则预留了8GBx2。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电脑维修员或硬件评测者都会进行这样的操作。这种细致的操作是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如果电脑里装了太多其他软件或存在文件碎片,可能会影响CPU在测试时的频率和温度等数据。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若电脑运行缓慢,想要自行排查是否为CPU问题,完全可以从重装系统这一简单步骤入手,以此来排除系统自身可能带来的干扰。
多核与单核性能测试
R15测试中,这款新处理器的成绩是638cb,与网络上的i7处理器639级别相近,比作者公司使用的i5-4460的477分要高很多,但与i7-6700的816分以及即将使用的技嘉小主机搭载的i7-5775C的774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单核性能测试中,使用super pi进行1M运算,耗时11.234秒,与3.4GHz的i3-3410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每种CPU在不同测试项目中的表现各有千秋。
在办公环境中,有时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办公软件,这时多核性能较强的CPU能提供更顺畅的使用体验。相反,如果只运行一款大型数据处理软件,单核性能可能更为关键。因此,用户在选择CPU时,应根据具体使用需求来挑选。那么,在您挑选CPU时,更倾向于多核还是单核性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