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的大型促销活动已经持续了14个年头,其中跨店满减活动一直是促销策略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今年的年货节期间,作为电商大促的发起者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他们舍弃了满减优惠,转而实行直接降价。这一转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策略转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电商大促的起始与简单规则
2009年,双11诞生之际,全场商品五折优惠且免邮,这一简单规则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商家直接让利,消费者得以轻松享受优惠。在那个阶段,交易迅速完成,消费者购后即离开。然而,这种模式对平台而言,难以充分挖掘消费者潜力,活动未能有效提升平台价值。
电商间的竞争愈发剧烈,平台想要吸引消费者停留更久,发掘更多消费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上寻求创新,不能仅依赖简单的优惠手段。这一需求成为了推动后续促销策略变革的关键因素。
促销规则逐步复杂
自2012年开始,促销规则逐渐变得繁复。首先,预售环节引入了新玩法,预售期间还出现了定金翻倍的情况。这样的变化使得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定时所需的时间延长,不得不提前做好购买计划。到了2016年,跨店满减活动出现,而2019年更是出现了盖楼、叠猫猫等游戏化的促销方式。这些新策略让优惠变得不再直接明了。
多种繁复的游戏规则,使得消费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这也使得他们购物所需的时间大大增加。为了争取最大的优惠,消费者不得不不断计算如何搭配商品,而这往往让他们忽略了商品本身。
复杂规则下的消费变化
从消费者视角来看,尽管繁杂的规则可能促使他们购买更多商品,例如通过跨店满减活动,消费者为了达到满减条件,往往会购买更多产品。加之持有优惠券和“损失厌恶”的心理作用,他们可能会购买一些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
这类购买行为多数源于一时冲动,不少消费者随后都感到懊悔,这使得退货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消费者在应对繁杂的规则时感到十分疲惫,他们对大型促销活动的热情也在逐渐减弱,甚至有人开始以“不买也能享受百分百折扣”的玩笑话来调侃。
商家面临的情况
商家看似通过跨店满减等促销手段迅速增加了销量。但促销一结束,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减退,退货现象变得突出。商家不仅要处理退货商品和物流问题,还可能因过分追求促销效果而忽视了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根本改善。
商家实际上深受繁杂促销条例的束缚,利润空间被挤压,商品退换货还损害了商誉,从长远角度考量,这对商家的成长并无裨益。
淘宝年货节的改变
在这种情形下,淘宝年货节进行了调整,不再实行跨店满减优惠,转而实行单件商品直接减免。消费者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优惠幅度,不再需要为凑单而烦恼,购物体验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商家无需忧虑因促销活动引发的过量退货问题,这样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和品质的改善上,有利于塑造持久的正面形象。
零售本质的回归
淘宝近期的变动标志着电商领域正回归零售的核心。戴珊上任后,她采取的措施包括停止以GMV为目标的增长策略,转而更加关注提升消费者体验。特别是在618、双11等关键时期,她鼓励商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商品本身。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吸引顾客、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此,我想问问大家,在新的优惠机制下,你们是否更愿意消费?期待大家的点赞、分享,并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