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新年期间,人们通过支付宝参与集五福活动,最终获得的奖励往往只有几角钱,因此这个活动常被批评为取悦大众的噱头。与此同时,拼多多推出的“百亿补贴”计划,凭借其直接且有力的竞争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引发了电商领域的价格战,现在人们都在关注这场较量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拼多多“百亿补贴”上线
二零一九年六月,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活动,明确表示要促使消费者天天感受六一八的氛围,夜夜体验双十一的优惠。那个时期,拼多多的月度活跃买家数量增长速度跌到了历史记录中的最低点百分之六。这项补贴方案一经公布,便产生了新的推动力,让用户重新记起网上购物追求实惠的本意。许多购物者就是被这项补贴吸引,再次投入到网购拼凑低价的乐趣当中。
补贴效果与用户心理
巨额补贴听上去很吸引人,但平摊到成千上万件商品中,每件商品的优惠幅度就变得很小了。尽管如此,拼多多的主要目标还是迎合消费者追求实惠的心态。最初,许多人对在平台上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有所顾虑,不过还是有一些敢于尝试的人。拼多多利用丰厚的资金支持来挑选特定商品,并结合社交方式推广,采取了一种“以弱胜强”的策略,像不少小城镇的用户就是在这样的方式下,逐渐成为拼多多的忠实顾客。
聚划算跟风入局
2019年12月12日之前,聚划算推出了一个名为“百亿补贴”的活动,这个活动跟拼多多很相似,目标直指拼多多。跟拼多多不一样的是,聚划算没有设立独立的专区,而是在淘宝App首页的“聚划算”板块里展示。根据网上的用户反馈,大部分人觉得拼多多的补贴更实在,想要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买到,比如某款很受欢迎的手机,在拼多多拿到补贴之后,下单成功的几率很高。
价格战群众得利
拼多多一位负责人透露,拼多多投入1亿元,若阿里巴巴和京东要实现同等价格,至少需要追加20亿元补贴。业内领袖们展开价格竞争,广大用户对此反响热烈,因为能享受到更多实惠。诸如部分生活用品、电子设备等商品,在这场竞争中有显著降价,购物者从中获取了丰厚的折扣。
拼多多的管控难题
拼多多对平台商家的管理力度不如阿里巴巴和京东。购物过程中,商家如果延迟发货或者随意取消订单,就会让消费者不愿意再次购买。有些年纪较大的消费者甚至无法分辨是个人店铺还是拼多多在销售商品。部分用户因为收到很久才发货的商品,之后就不愿意在拼多多继续购物了。
其他平台的下沉竞争
京东在阿里之外,启动了社交电商“京喜”,把目标客户放在三四线城市。淘集集跟拼多多很像,但它的烧钱做法没能吸引住用户。这家公司比前辈走得更靠下,在县城和农村做推广,准备了上千辆手推车,扫一扫注册码就能拿钱,不过最后还是没能把市场站住。
各位朋友们,你们在这次的网上购物降价竞赛里,更偏爱哪个网站的优惠举措呢?欢迎大家点击喜欢按钮,转发出去,同时在留言区表达你们的看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