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我们就来谈谈TEMU的惊人速度。它从上线到访问量超过7000万,竟然只用时5个月。这样的速度确实令人咋舌。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它又遭遇了哪些挑战?

崛起利器

拼多多起初运用“低价加补贴”的战术和大规模投入的营销手段迅速进入新领域,从而提高了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金额。TEMU也在模仿这种做法,如同在“超级碗”广告中豪掷千金,快速进军美国的低价生活消费品市场。这种策略使得它在国际市场上迅速赢得了不少关注。

供应商支撑

TEMU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供应商的支持。这些供应商保证了商品在价格和种类上对海外消费者有吸引力。然而,供应商们也有自己的难处。有些商家坦言,他们最初加入TEMU是为了清理库存。一旦库存清理完毕,如果长期不能实现盈利,他们可能会失去继续运营的动力。

社交裂变玩法

TEMU借鉴了拼多多的“社交裂变”策略。起初,用户每邀请五位新用户下单,就能获得20美元的奖励;后来,这一数字增加到了七位。这种模式在美国市场吸引了一些人参与,对吸引新用户起到了一定效果。

图片

广告获客

“社交裂变”只是个起点,真正让用户数量激增的是通过砸重金投放广告来吸引顾客。据数据统计,TEMU网站在1月份的流量中,直接流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达到了45.78%,而通过他人推荐获得的流量却非常少,仅有1.1%。这表明,直接广告等途径对增加流量的作用更为显著。

供应商合作难题

观察TEMU在定价、清退、售后等环节,其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有待改进。商家所备货量直接关系到平台上SKU的多样性,而商品的价格则对交易量和利润率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商家将TEMU视为清理库存的途径,初期大量商品采取低价策略以换取销量,对质量的把控相对宽松。然而,TEMU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张华在2月7日收到了关于“商品质量事故处理规则”的通知。

小商家的困境

TEMU的“低价加补贴”模式让不少小商家面临困境。扣除成本后,能否赚到钱还是一个未知数。没有经验和货源的商家盲目尝试,可能会亏损。林丽预测,商品打折加上原本低价,肯定会导致亏损。而且,海外客户看到低价后,会要求进一步降价,如果不降价,就可能终止合作。小商家需要在利弊之间找到平衡。

大家对TEMU如何协调平台成长与商家收益的关系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