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热潮时的降价幅度,每年都会强调创下新高,然而,参照前期的资料,今年的优惠有没有真的超过往昔,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折扣力度的真相

有人提到2017年时,天猫搞过“买三百块钱能减六块”的促销,而那时候京东跟天猫还搞过“打五折”或者“花199块钱能省一百元”这种更狠的优惠方式。拿今年平台主推的“三百块钱减五十块”来比,能打的实际折扣并没有超过从前的优惠力度。菲菲开了个女装店,有十二年历史,从2020年开始她不参加大型促销活动,因为她觉得平台宣传的“最大力度”通常有些夸大宣传的成分。

人们对优惠活动的印象确实如此。不少顾客表示,今年商品本身的价格调整不大,网站上的满减活动看上去有所增强,但最终得到的优惠和往常差不多。这种落差使得一些一直留意促销活动的人倍感失落,于是他们开始考虑去别的购物平台消费。

商家参与度的变化

罗罗今年起就提前办理了促销资金申请,打算用多种方式联系顾客,比如打电话和发短讯。然而菲菲这类销售者已经一连数年不参加了,她觉得如今的购买者越来越精明,不需要借助大规模促销也能卖出东西。平台强制性的折扣活动和宣传费用加大了开销,同时市场关注度也在持续走低。

郭郭的店铺去年选择不参与双十一活动,虽然销售情况有些许降低,但是减少了推广开支和劳动力投入,整体的盈利水平仍然能够维持在正常状态。他透露,现阶段更愿意进行常规销售,通过会员管理和自有的客户群来维持业务,从而防止在促销时段遭遇不健康的竞争。

消费观念转变

新一代买主对价格变得更在意,但是不再等到大型促销活动时才处理需求。黄朵儿说,直播间和平时活动也能拿到差不多最低的价格的商品,她更适应按实际需要购买。促销活动经常出现,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分散,大促活动不再那么难得。

腻腻觉得现在买东西的地方挺多的,经常在视频里买东西能拿到更划算的价钱,有时候比那种集中买活动的时候还划算。她还说,为了凑够减价的钱经常买些用不上的东西,结果白浪费了东西。这样的想法让很多人不再随便跟着凑热闹买东西,开始学着把钱花得更明白。

平台策略调整

今年系统将打折的起送标准从“用三百元商品减去三十元”提高到“用三百元商品减去五十元”,表面上看是加大了优惠力度,实际上把一部分费用转移给了商品生产者。商家为了保持盈利能力,常常会相应降低店铺本身的折扣优惠,因此购买者感觉到的实际优惠总额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平台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争斗,最后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此外,站点打算借助拉长活动时间、增设互动环节来稳固客户,可参与者在多数情况下指出参与机制繁杂且费时。在促销方面,人们的关注点正从价格优惠逐步转变为注重感受,而当前这种感受层面还存在很深的提升空白。

营销方式革新

近年来,信息传递方式改变后,一些商业机构转而采用语音交流来联系潜在客户,这种情况表明争取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难。不过,这种过于直接的方式让许多人感到困扰,觉得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作息。公司方面需要在联系效果和客户感受之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平台通过频繁提供折扣来吸引顾客,不再依赖集中促销活动。知名网红即便在销售高峰期之外,也会实施特价方案。购物者不再需要等到特定的购物日,随时随地都能完成购买,这对习惯性的营销日造成了影响。

行业未来展望

集中激发购买欲望才是主旨,不过现在渠道零散化和优惠常态化正在打破这个格局。人们不再为了凑满减而买多余的东西,而是想要更自由、公开的购物途径。网站要好好想想怎样创造出非常有用的节日促销活动。

商家方面也在改变做法,有些品牌把投入放在会员制度和最新产品上市上,不再单靠大型促销活动来增加销售量,这种变化或许能让行业从只比拼价格,转向服务与产品创新方面的竞争。

你是否也感觉当下促销活动很难再引起购买冲动?期待大家留言交流各自的看法,倘若赞同文中观点的话,不妨点个赞表达认同!